君子堂

繁体版 简体版
君子堂 > 宋家长姐种田发家记 > 第69章 第 69 章

第69章 第 69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元香现在手里做的这批陶器也到了最后收尾的阶段。

等成品终于出来,她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的时候,还未开口,他们仨就凑了过来。

这次她做的是一套陶器茶具,四只茶杯跟茶壶成套,每只茶杯还配上了同系列的杯盖跟杯托。

就这些东西,耗费了她差不多快五日的功夫。

活儿要想做得精细,必定得多花时间。

每件陶器的泥坯烘干后,先打磨抛光后再整体上色,进窑炉素烧一遍,取出晾干后再在陶器上面进行绘制图案、勾勒纹理。

如果有些器具是有特殊造型的,还得另外塑型再安置上去,全部完成后最后回炉进行二次烧制。

整个过程需要手脚配合,各种器具、不同手法穿插搭配运用。

流程是很清晰,但步骤多了出差错的机会也就更多了,有丁点问题就得推倒重来,所以虽然才做出了一套茶具,但是失败的废品也不少。

“阿姐,这......这也太好看了吧......”三喜看着眼前的这套陶器呆愣好久,双手托住腮帮子,一时都不敢上手去摸它们,说话声音都轻了几分。

太精巧了,甚至觉得它们不该出现在自家这张质朴的竹桌上。

她不知道怎么去描述,眼前的这些东西比起自己以前见过的,还有上次县城那家好大好大的陶瓷店里面摆着的陶器都要好看!

二果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眼神一时都难以移开,轻声道:“阿姐,你做的这个真好看,但就是......就是从来没见过这样式的。”

咋说呢,二果知道这东西阿姐是要卖到上次见过的那位女掌柜的店里的,但是阿姐做的跟那女掌柜店里卖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嘛!

就说这颜色,那家宝瓷斋的陶瓷器多是单色,一个陶器上最多也就两种颜色,但阿姐做的这个,一样东西上就有淡黄色、米白色、淡蓝色......好几种色彩。

再说这形状,别的陶器的边缘都是规规矩矩,光滑圆润的,但阿姐这一个陶杯上就有一圈一圈好几个花边,起起伏伏很不规则。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套陶器真好看啊。

元香笑着轻轻抚摸着桌上的陶器,她自己是很喜欢的,就是不知道符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了。

这日一早,元香准备去一趟县城。

因为这次去县城是有正事,加上之前一次去县城遇到危险的经历,所以她这次只带了阿允去,二果跟三喜就都待在家里。

俩孩子都很懂事,元香一提他们就答应了。

阿姐说如果这次生意做成了,就能有钱买驴车了!

为了以后有驴车坐,二果三喜:“阿姐今日一定要谈个大生意!”

元香笑了笑,摸了摸他俩的头,突然发现孩子们的头发手感顺滑多了。

她重新打量这俩孩子,或许是整日见的缘故,今日才发现他们俩跟第一天她见到的那副瘦得颧骨突出,脸黄黄的,头发干枯乱翘的样子已经明显有了很大不同。

脸上长了些肉,肤色也白了点,等再把枯黄的发梢修剪干净,长一头又黑又亮的头发也指日可待。

她又抬起自己的手腕看了看,虽然还是很纤细,但已经没有那么得瘦弱到吓人的程度了。

想起这段时间他们确实没挨过饿,吃的是白米饭,蛋白质也尽量补足,看来靠食补还是有效果的。

元香换上了一套新衣裳,毕竟这次是头一回进县城谈生意,也不好太寒酸。

新衣裳的布料就是上次元香去集市买的,衣服是金凤帮着做好的。

那日罗六来的时候,因为要写订货单子,家里又没纸笔,元香就把布料找出来裁了当纸在上头写字。

当时金凤见了就觉得奇怪,元香这布料咋买了好久了还剩这么多呢?当时不就是说要做新衣裳的么?

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是元香根本没时间做这个,而且她们家根本没人会针线活。

金凤直接就道:“师父你早说啊,这现成的布料都有了,不就是裁几身衣裳的事儿么?能耗多少时间?来来来,布料给我,我来裁,你们再一个个把自己的尺寸给量了。”

新衣服就如金凤所说,她抽了点时间就做成了,二果三喜还跟着到金凤家去看她是怎么做衣服的,想学着以后能自己做。

他俩回来就说金凤姐的手又巧又灵活,才眨眼的功夫,衣裳就已经见了雏形。

金凤的针线活手艺元香是领教过的,之前她还送过自己一双新布鞋来着,那鞋她就很喜欢,穿着结实又好看。

此时元香上身是件青绿色的窄袖短上衣,下身是同色长裙,腰间那一根素色布带将她纤细的身段束出曲线,看着别有风姿。

阿允的是一套黑色新衣,衣裳裁剪得很合身,穿在他身上,将他肩背的线条勾勒得分明。

虽是粗布衣衫,但穿在他身上有种说不出的英朗味道。

元香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二果跟三喜也做了新衣服,金凤考虑他们现在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就多用了些布料藏在了内衬和衣服的接缝处。

“等哪天穿着嫌小了,从里面直接放出一寸,也不用重新改。”

金凤送衣服来的那日跟元香这么说的时候,元香还夸她好巧思。

临走前,元香将新做的陶器小心仔细包好,逐一放入请大山哥新做的竹编盒子里,手工编织的细篾竹盒,篾丝细密,纹理整齐,还透着股淡淡的细竹香气。

竹盒里层先铺上一层柔软的棉布,陶器外层再裹上一层,以防磕碰。

她垂眸检查每一件的位置和角度,连放置的顺序都讲究,毕竟这物品的包装说到底也是门学问。

全部准备完后,跟阿允两人出门去了许家村的村口,春日清晨,微风拂面,两人没等多久就见一辆牛车缓缓过来了。

牛车架的后头绑着几只箩筐,车上已经坐了三四个人。

做牛车去一趟县城的价格是一人两文钱,要是带的东西多的话就要另付费。

元香把包袱抱在身前,付了四文钱,跟阿允找了个干净的角落坐下。

牛车每到一个村口便停下载人,有人带着鸡鸭,有人拎着布匹粮食,等车架上坐得满满当当了,再往县城驶去。

一路上热热闹闹。

元香跟阿允俩人穿着新衣,长得又好,加上俩人都是生面孔,旁人从来没见过他们,一时间自然成了车上人的焦点。

边上坐着的以为他们俩是什么回家省亲的小夫妻,毕竟男的俊,女的秀气,看长相就很登对。

元香身形纤细,车上人又多,她被挤得往外靠了靠,阿允见了眉头一皱,下意识地将身体侧了侧,伸手顺势护在她身侧,低声道:

“坐过来点。”

元香默默往他那边挪了挪。

边上一直在打量他俩的婶子们看在眼里,满脸笑意。

“小夫妻俩感情真好。”不知谁突然说了一嘴。

元香自然知道是在说他俩,就这么大点地方,她们的闲谈议论声断断续续地全飘她耳里了。

她微微笑了算作回应。

没想多做解释,解释起来还得再说一大通,反正又不认识,没必要。

再说她想阿允反正也不懂,她就更没负担了。

阿允则在心里琢磨了 “小俩口”的意思,他第一次听到这词,却觉得很顺耳,把它默默记下。

进城的时候,元香特意留意了下上次见到的那几个想要打劫他们的流民的位置,发现他们都不在此处。

上次阿允把他们揍得那么惨,想来他们也不敢阳奉阴违,此刻大概是已经进了官府的牢狱。

进了城后又行了一段路,元香他们进了宝瓷斋。

店小二见元香进店,立马上前招待,他对元香还有印象,上次跟着自家掌柜的进来的,掌柜的还跟她说了好一会儿的话。

“请问柳掌柜在么?我有东西要给她看。” 元香一进门就道。

“我家掌柜的正在招待贵客,姑娘还请稍等。”店小二刚想招呼她去里间坐下等,就听见楼梯踏板吱呀作响,柳掌柜从二楼楼梯那头快步而下,停在楼梯中间朝小二招手,

“快,快把那套宝蓝描金的瓷瓶拿进厢房来,夫人正等着呢!”

店小二一愣,转了转眼珠子,上前几步低声道:“掌柜的,这套玩意儿对面也有,县令夫人已经去过对面了,那肯定是早就见过了。”

柳掌柜脸上笑容现下早已挂不住,眉头紧锁,她如何不知道?

只是这县令夫人自进店后只淡淡道了句“要合眼缘的器物”,自己这里上好的东西她都过了一遍了,但看她的反应是全部都没入眼。

再拿不出合她眼的东西,这客人就又送对面去了!

又急又恼,柳掌柜憋着一股气还没地发。

站在店内大堂的元香把眼前这幕看在眼里,她适时上前,含着笑喊了声,“柳掌柜。”

柳掌柜正思量对策,心烦意乱之际见是上次那位小姑娘找自己,沉下一口气,耐着性子回她,“是你?姑娘你找我何事?”

“是这样的,上次您提过,贵店也会收其他窑口的器物,我这次便带了些来,想请您看看,合不合眼缘。”

她一边说着一边打开竹盒,再把里面裹着的布巾打开,“正是这些——”

一整套茶具这时在竹盒里徐徐展露。

柳掌柜本是应付的心态,没预想她真能带过来什么好东西,婉拒的措辞早就在肚子里了,但当她眼角余光扫过那茶具的一瞬,眸光倏地亮了。

第一眼的印象是整套器具颜色极其丰富,米白色为底,淡黄、豆红、粉色、淡蓝......

这些多颜色同时出现,但一眼过去却给人一种清雅温柔之感,色彩层层叠叠,宛如晨雾初霁。

光是这些色彩的搭配调制就很引人瞩目。

柳掌柜紧紧盯着这竹盒,快步从楼梯中间走下来,伸手捧起其中的一个茶杯,指尖轻盈拂过,细看之下,每处的细节都展露无疑。

茶杯不规则花瓣状的边缘,多了种非对称的自然感,陶器表面略带刷纹,有故意做旧的质感。

野趣与不羁,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

这是她现在独有的感受。

每一个窑口出炉的瓷器都有自己的风格,而眼前的这套器物风格她是见所未见。

柳掌柜正要细细端详茶杯上绘制的图案,却听身后传来一道略带笑意的声音,

“柳掌柜,你手里的这玩意儿倒是有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