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堂

繁体版 简体版
君子堂 > 太子今天登基了吗 > 第25章 丞相之痛

第25章 丞相之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乔承陵收到南越消息时,已是三天后了。

暮春的细雨斜织着,永安殿前的海棠落了一地残红。乔承陵正伏案批阅着新编的《科学注疏》,忽听得殿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得案头烛火摇曳。

“殿下!南境八百里加急!”

乔承陵心头一惊。

平时战时消息六百里加急足矣,这次竟然是八百里加急的消息,必然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他抬眸时,那封火漆密帛已呈到眼前。拆帛的银刀划破指尖,却浑然不觉疼痛。待看清“长孙斯年坠崖”五字,眼前骤然一黑,案上砚台翻倒,墨汁泼洒在刚誊抄好的教案上,将那些工整的字迹尽数吞没。

“殿下!”小六慌忙扶住他摇摇欲坠的身子。

乔承陵推开搀扶,踉跄着走到殿外。细雨打湿了他的锦袍,他却恍若未觉。三月前他们还在这海棠树下对弈,斯年执白子,落子时总爱说:“殿下下棋怎么磨磨唧唧的,也太谨慎了。”

而今棋盘犹在,故人已逝。

“备马...不,备轿。”他忽然转身,“去相府。”

话音未落,却见长乐宫外已停着丞相的车轿。长孙辽一袭素服,手持玉笏,正立在雨中。这位当朝权臣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鬓边霜白刺目。

“老臣...叩见太子殿下。”声音沙哑得不成样子。

乔承陵快步上前搀扶,却见丞相袖中滑落一物——正是斯年常佩的那枚羊脂玉佩,此刻已碎成两半。

雨声渐密,打在殿前青石上,声声如泣。

长孙辽立在殿前,素服被雨水浸透,却纹丝不动。他手中紧攥着那枚碎玉,指节发白,仿佛要将最后一点与爱子相关的信物揉进骨血里。

长孙斯年虽是他的次子,平日里他忙于朝政,夫妻二人皆疏忽了对斯年的教导,一时之间,他的脑海里竟然记不起那二儿子的面容。

可到底是他的儿子啊。

他与妻子相爱二十余载,此间未曾纳过妾,他们总共就只有三个孩子,大儿子远在他城任职,小儿子还小,二儿子虽然顽劣,可这些年来一直陪伴在身边,性格最对他胃口。

只是不知怎的,这孩子与他多有疏离。

“殿下,”他的声音低沉如闷雷,“老臣斗胆一问,为何非得是斯年?”

乔承陵喉头滚动,却发不出声音。他看见丞相眼中翻涌的痛楚,那是一个父亲失去孩子后的绝望。

“我儿自幼体弱,连马都骑不得几日。”长孙辽向前一步,雨水顺着他的下颌滴落,“是老臣糊涂,竟允了他随军出征。可殿下...殿下为何要派他去烧那粮草?”

殿内烛火忽明忽暗,映得长孙辽面容阴晴不定。

长孙辽想起调兵召令下的前夜,他有无数次机会进宫面见皇帝,请求拒绝儿子前往战场,可是在斯年日夜跪在书房执意请命:“儿自知父亲与太子殿下素来政见不和,可殿下待儿如手足,儿虽不才,愿为殿下分忧。”

那时他怎就允了?

“还我儿来!”丞相忽然暴喝,声震屋瓦。他一把扯下腰间玉带,掷在地上,“这官位,这富贵,老臣都不要了!只要我儿回来!”

乔承陵踉跄后退,后背抵上冰冷的殿柱。他看见丞相眼中血丝密布,那目光似要将他生吞活剥。

殿外惊雷炸响,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照亮了丞相狰狞的面容。

“丞相...”他脑海中一片混乱,艰难开口,“是孤的错...”

话未说完,丞相已扑跪在地,老泪纵横:“我那孩儿...临走前可曾...可曾留下什么话?”

雨声淹没了哽咽,只余满殿悲凉。

昔日里那位在朝堂上权倾朝野的右相,曾无限风光,如今也像个寻常老父亲。

殿内烛火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乔承陵望着跪伏在地的丞相,喉头像是堵了团棉花。他缓缓蹲下身,扶住丞相颤抖的肩膀。

“相爷,”他的声音轻若蚊呐,“斯年临走前...留了一封家书。”

是斯年临走前偷偷塞给他的,原意是若自己出现意外,一定要将那家书给他的父母。

他本没将这家书当回事,却也收下仔细保管,以此让斯年安心。

将斯年与刘黎派至前线,本意如他之前前往北疆督战一般,只为了镀个金,锻炼锻炼他们的能力,本以为有雁辞坐镇,二人又怎会出事?

二人皆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他又怎么舍得将二人的性命如此轻易舍去?

丞相猛地抬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乔承陵从怀中取出那封已被体温焐热的信笺,信纸边缘有些发皱,显然被反复摩挲过。

“父亲大人亲启”五个字映入眼帘,长孙辽的手剧烈颤抖起来。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

“父亲容禀:儿此去百越,非为功名,实为社稷。殿下待儿如手足,儿岂能坐视其忧?若有不测,望父亲勿怪殿下,此乃儿自愿...”

读到此处,丞相已是老泪纵横。他颤抖着手指,继续往下读:

“儿常忆幼时,父亲教儿习字,手把手教儿握笔。那时父亲的手温暖有力,儿总想,何时才能像父亲一般,为这天下尽一份力...”

殿外雨声渐歇,檐角滴落的雨水敲打着青石,声声入耳。丞相将信纸紧紧贴在胸口,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儿子的温度。

“殿下...”他抬起头,眼中戾气尽消,“老臣...老臣失态了。”

“是斯年不顾军令,擅自上山导致丢了性命,怪不得殿下。”

乔承陵扶起丞相,两人相顾无言。殿内烛火忽明忽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远处传来更鼓声,已是三更时分。

“待大军归来,我会为众将士设立一座烈士陵园,让斯年享受百年香火侍奉。”

乔承陵轻声道,“斯年虽去,但他的心愿未了。本宫欲在太学设‘斯年堂’,广纳寒门学子,以继其志...”

丞相怔怔地望着殿外渐亮的天色,良久,缓缓点头。

云岭郡的城墙上,雁辞负手而立。晨光熹微中,他望着远处连绵的百越群山,那里还残留着战火的余烬。

战起那日,雁辞率十万将士埋伏霍家援军,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战况竟然意外的顺利。

等回防支援鬼见愁时,他才得知斯年战死,刘黎率五千人上山全歼魏氏上下十万余人。

光是杀十万头猪都要不少时间,他真不知道刘黎是怎样做到的。

以五千灭十万,刘黎此战回京必然一战成名。

“大将军,”副将快步走来,“各营伤亡已清点完毕。”

雁辞接过竹简,目光在数字上停留片刻:“阵亡将士,按双倍抚恤。伤者送往云岭医馆,着最好的大夫诊治。”

“是。”

“另,”他转身望向城内,“在城南择一处风水宝地,建'忠烈祠',供奉此战阵亡将士灵位。每逢上巳,本将亲往祭奠。”

副将领命而去。雁辞又唤来李召:“传令各营,严明军纪。有扰民者,军法处置。”

“遵命。”

他望向城内,街道上已有百姓开始新的一天。卖早点的摊贩升起袅袅炊烟,孩童在巷口嬉戏。

耳边却传来刘黎沉重的呼吸声。自清晨起便一言不发,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雁辞感受到刘黎的心情低沉,轻叹一口气。

二人从小就入宫作太子伴读,都是他一手教养长大的孩子,三人关系极好,此战未能保得二人周全,他辜负了太子的期待,不知远在上京的那位是否会责怪他。

“刘黎,”雁辞轻叹一声,“修整几日,你便率大军班师回朝吧。”

“如今朝中局势未明,”雁辞转身,目光如炬,“太子身边需要可信之人。你若在此耽搁,只怕...”

刘黎身形微震。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半晌后,刘黎沉声回道。

“我已派三千将士在山下搜寻。”

“太少了,”刘黎一顿,“至少七千。”

“好。”

得到回复,刘黎深深看了雁辞一眼,转身大步离去。他的背影挺拔如松,却带着几分决绝。

待马蹄声远去,李平君从城楼暗处转出。她依旧一袭素衣,眉目如画。

“你不走?”她淡淡道。

“出征前,我已向陛下请辞,辞去国师之位,”雁辞望向远方,“接下来会出任云岭郡守。百越之地可由你自行管理,安心搞你的研究便是。”

“咦,那高郡守呢?”李平君有些奇怪。

经过几日的调查,雁辞早已确定高登达与魏霍二家勾结多年,瞒报税收,将搜刮来的税银供奉魏霍,欺上瞒下。

此番南征,他受太子金印,有先斩后奏之权。

“杀了。”雁辞淡淡说道。

李平君双眼瞪大,她没想到雁辞竟敢直接上手杀官员,即便她穿越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三年,这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她还是本能的对生死感到恐惧。

更何况是杀人了,不得不感叹道:“不愧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雁国师啊,干活就是利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