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堂

繁体版 简体版
君子堂 > 穿成开国皇帝的病弱幼子 > 第85章 你敢不来吗?

第85章 你敢不来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天未破晓,王署灯火犹明。堂中纸卷未收,偏厅一隅却已传来脚步声。

门外传来一阵略急的脚步声,紧接着成清踏入厅内,神情不耐,眉梢带着夜行未褪的寒意。身后两名亲兵一左一右押着那名探子,灰衣破损,手腕青紫,脚下不稳,显然挣扎了不少路程。

旭昉倚坐在主位上,面色苍白如纸,唇色泛青。屋中灯烛暖黄,他却浑身透着冷意,仍执卷不动,整夜未曾阖眼,幸好借着黄调的灯光,让他的面色看起来不是那么难看。

成清快步上前,几句交代了抓到此人的前因后果,解释完后还要吐槽一句。

“这人嘴硬,骨头又贱,一路上什么都问不出来,还试图逃过两次,都被拦下了,老子觉得他一定是探子。”

他说罢,从袖中掏出一包油纸,递上道:“搜出来的,是我姐吩咐我交的,她还守着那边。”

旭昉接过油纸,展开,里头是一枚指节长的金片,金纹磨损,但上头两个字依稀可见——“定宁”。

子渝在旁挑眉,已快步走来:“定宁?”

他转身离席,片刻后抱着几卷旧档归来,边翻边道:

“找到了。定宁旧属辽西威胜卫下,名义上是五年前随官灶裁撤一并封停的。”

他抽出一页,指尖敲了敲边栏:

“表上写的没什么问题,只是井已封,人已撤,就连役丁都标成空编了。”

他语气一顿,似乎思索了什么,随即从另一卷中抽出一张货账副册,眉头微微挑起:

“可这货帐却有趣得很,隔年边市物资白条中,仍有灶盐列名,数目不大,但隔月都在,交货地点仍指定宁附近。”

他将两页并列摆上案前,声音缓了下来:“一边报废灶,一边继续走货,兵役都空了,货却月月在走,也难怪探子敢从那边出来,天高皇帝远,盐可都是真金白银。”

旭昉静听片刻,才道:“归谁不重要,若真没人管,那就归孤了。”

他语声不高,却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冷意。

忽然,一道低微的嗡声于脑中响起——

“003上线。主系统已连续操作超过十八小时,体温偏低,脉缓、视疲劳临界。再次提示:请休息!休息!休息!”

旭昉仍低头翻卷,淡声道:“继续监测,勿扰。”

003沉默半秒,继而语气一转,带着点尖酸刻薄:“你这个虐待狂,你是上辈子跟自己有仇吧!”

成清原本就因主君彻夜未眠而心有不满,此刻见旭昉脸色如此,终于忍不住低声抱怨:

“殿下,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昨夜到现在眼睛都没合过吧?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禁不起这样折腾啊。”

旭昉闻言抬了抬眼,眸中有了些许暖意,轻轻一笑,并未正面回应,只缓缓将金片重新收回油纸中,声音仍旧温和,却透着丝丝清冷:“只是想复修个年年申报废绝盐井,就跳出那么多牛鬼蛇神,这盐帐怎么可能干净。”

“一个假封的废井,几村联动拦修,暗里却藏着定宁来的探子。井灶是假封,账面是真空,动静刚起,探子就来,这不是普通私灶能做得下的。”

他目光沉了几分:“盐灶有人盯,盐价就不会稳;技户有调动,名下的户有没有被人空挂过?仓里账清不清,盐是从哪进的?子渝,此案你牵头,各自分线查清。”

“由水云去坊间探查盐价波动,顺便看坊间这些风言是怎么传起来的;技户调配交卓松核查,看坊中技户有没有被人暗地空挂了名册,仓账归冠玉。”

他话未停,又看向冠玉:“仓账由你看一遍。近几年调拨、库存、白条可有回头的。重点去看,封灶之后,灶火停了,盐还在不在出,若真还有白条走账,那就不是一户私煮的胆子了。”

“三日内我要结果。”

003沉默了片刻,小声嘀咕:“……身体都弱成这样了,还查查查,你是王署中央处理器吗?任务一个个发,半点不停的。”

旭昉未理,但是听到003的吐槽,心里有些好笑,放松了一些。

旭昉听着脑中003的抱怨,不觉心底微微一松,情绪竟也缓和了些。

厅内气氛稍松,成清终于忍不住叹了口气,转身便往外走去,嘴里还低低嘟囔着:

“我这就去给您炖碗姜汤,得赶紧把身子暖起来。”

旭昉将案上卷宗一卷卷合拢,眸中虽仍透着疲色,却比夜前更明。

“盐若泄,不止井脉,怕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早有火在烧。”

旭昉轻轻将那金片放回案上,语声淡淡:“盐井初动,人心未定,外人却已动脚,看来这一局,咱们走得还不算早。”

辰时初至,王署仪事厅已然坐满。

昨日南坊之事余波未平,旭昉却丝毫未给众人喘息的余地,一早便下令议事。厅堂之上,冠玉与子渝各立左右,冉长低眉端坐,诸吏则按序肃立,表情各异,有惶惶不安者,也有若有所思者,却无人敢轻易出声。

旭昉坐于上首,身披淡金纹袍,神色温润,却隐隐透出一丝迫人的锐利。

“孤昨夜看了一夜账册,深觉盐政之弊不能再缓。盐,关民命,亦系国利,大宁卫盐政多年积弊,表面虽风平浪静,但井下灶火未熄,私盐泛滥,表里不一,实已乱透。”

他语声平稳,却无一人敢出声。

“自今日起,大宁卫盐政试点三策并行。”

“第一策:盐井挂户重审,凡旧册有疑之户,三旬之内必须重查产量、灶火役户,实井实人,落地挂账。”

“第二策:盐灶归官统役。所有灶井划归王署调度,由坊中原役户转为‘灶役协灶’,薪粮定制、灶产交账,不得再以宗私暗藏灶利。”

“第三策:盐价分级,账利归坊。灶产一成归坊中公用,设‘坊账’于各坊榜前明贴,民可查账、官可查人;其余归入官市,统一调拨,不得私定高价。”

他话音落下,厅中静得落针可闻。

子渝挑眉,轻轻颔首;冠玉神色沉稳,将会议要点一一记录。

厅下一位年龄略大的老吏微蹙眉头,忍不住低声道:“王爷,此法虽佳,但一旦推行,恐怕阻力不小。灶利全归官账,坊间原役户、宗族恐难轻易服从,是否先择两口盐井为试点,缓步施策?”

旭昉未看他,轻声一句:“两井试点,余井依旧混乱不堪,这是掩耳盗铃,顾面子不顾骨头。盐政如病,治则一针见血,若只是缓着让着,那就不是改政,是给旧弊续命。”

他抬眼,目光平静如水,却落得厅下几人心口微寒。

冉长安静-坐着,听着上首这位年轻藩王话语里的锐意,心底暗自掂量,却未曾轻易发声。

旭昉将手中竹简轻轻叩了叩桌案,目光扫过厅堂,语调冷静沉稳:

“盐灶煮盐,火候最忌忽大忽小。既要清账,就得熬住这滚烫的开局。”

议毕众人散去,厅内很快只剩旭昉与冠玉二人。窗外晨光初起,日色映入堂内,似乎一扫方才的肃杀之意。

旭昉低头翻阅账册,似是随意问道:“西坊技户那边,灶泥物料送去,有无阻碍?”

冠玉立在一旁回禀:“未曾阻拦,只是今早边卫倒有人过来看了一眼。”

旭昉闻言微顿,抬眼道:“边卫?”

冠玉点头:“是蒙将军麾下副将王喆,此人素来管理屯粮与灶役调度,今晨未通名帖,便悄然绕着西坊灶井走了一圈,很快便离开了。”

旭昉轻轻一笑,目光微冷:“虽未直接拦路,但这态度也算是明摆着了。”

冠玉低声接道:“属下查过,这位王喆当年便是南坊盐井协灶调兵户出身,井虽废绝,协灶役户却未撤,反倒挪了个地方,挂在了边营屯粮旗下。说句不敬的话,将军府恐怕比我们还要更清楚,那井下灶火究竟有没有熄灭过。”

厅内陷入短暂沉默,旭昉未再翻册,眼底神色渐冷,淡声开口:

“他知道的。”

“蒙石镇守边地数十年,谁家灶火未熄,哪口井盐脉未绝,甚至户籍几度更替,他心里清楚得很。他若不知道,那也不配做蒙石。”

“那这?”冠玉下意识追问。

旭昉失笑,但眼里却没有笑意。

“这灶火烧的是宗族的账,也是边军的旧人情。他若一言揭破,就不是清账,是砸场子。他不是不在意盐利,而是更在意旧局不乱。他守着这一片,要的是稳。”

冠玉躬身:“属下明白。”

-------------------------------------

王署三策一出,虽只言“试行南坊三灶”,却如投石入深潭,激起层层震荡。

午后未时未过,盐仓门口已贴出第一张坊账草榜,纸上列明:本月起,盐产归账,灶利一成入坊,公用所需,需榜前申核,明季公示。

榜下聚人者有之,掩嘴私语者有之。最惹眼的,是王署亲兵设哨立岗,兵刃未出鞘,眉眼间却是摄人的肃杀,让人只敢远观,不敢近扰。

与此同时,坊中数家与李氏素有旧谊的人家也未逃过风波,几名从不曾受人过问的盐户一早被传至王署,一场审账查灶的密谈后,出府之时个个面色灰败,再无平日气势。不少往日趋奉者悄然退避,往来门庭顿时冷清了大半。

未至申初时分,李氏宗堂便已急急传召数位族中要人商议对策。

族堂门窗紧闭,堂内灯火骤然通明,堂中却满是纸页散落的混乱,数人围桌而立,额角见汗,有人拍案争执:

“再等下去?再等下去只怕查得就不是井上封泥,是我们祖坟了!”

也有人语带不忿:“祖例封井,外人岂敢乱动?只要咬定不放,官家也未必敢翻到底!”

李仲山居于主位,听着众人你来我往,神情阴郁不语。他目光落在桌前摊开的账册上,翻到发旧的页面,指腹轻轻摩挲,语气低沉:

“封井事小,查账事大。账一动,怕不是祖例能护得住的。”

说罢,他合上账册,目光扫过满座宗亲,终是叹了一口气:

“去王署吧。”

王署偏厅内,旭昉未设大阵仗,面色虽仍苍白病弱,眉宇间却透着锋芒,仅令布茶撤案,与冠玉、子渝并肩而坐。厅中无高座、不设威仪,却有一种更为令人难以喘息的压迫。

冠玉低声禀报:“李氏那边,刚刚送了帖子,说愿意进府解释旧账。”

子渝闻言冷哼一声:“昨儿还带人砸灶、扣人,今儿就识趣了?”

他一声冷笑,语调微扬:“祖例封井,是祖上传的好规矩,只可惜掩得住井口的灰泥,掩不住井底下烧了多少年的黑账。”

旭昉淡淡一笑:“他们不是怕封井,是怕翻出账来,现在急得是他们。”

他语音未落,堂外已有脚步声响起。

李仲山率族中几人缓步入厅,步伐稳重,却眼神闪烁,衣着特意换了素色布袍,神情恭谨却难掩不安。

他踏进厅堂,未待站稳,便先躬身一揖:“南坊李仲山,今来代坊中众人谢罪,只求王署高抬贵手,得以安井清账。”

旭昉淡声道:“你等所控盐灶,年年申报封绝,井上封灰尚在,井下灶火却不曾灭。盐在出,账未报,孤倒想问问,你们究竟封的是何物?”

李仲山头低得更深,额上冷汗几乎滴落厅砖,他抿唇半晌,终究不敢硬辩,语气已然服软:“……此事,李氏无可推诿。旧年官盐难取,坊中诸户盐米难继,才有族中人自发重启旧灶。”

他顿了顿,低声道:“所得私盐,未敢外卖,只作坊内所用,虽违制,却无他意。”

旭昉未言语,只轻敲几下案几,像是思索,又像是等他把话说完。

李仲山略微抬头,目光稍触及旭昉,又迅速垂下,续道:

“今王署欲推三策,法令既明,李氏不敢违逆。但此事坊间人多言重,灶一封,盐一断,必有惊动。老朽斗胆,请宽五日时限,容我等安抚坊众,自清井账,交册封卷,不致扰乱乡里。”

厅中气氛微缓,有吏低声相视,似觉此言尚算得体。

这时冉长起身一步,恭谨请-命:

“王爷,臣以为此言未失。宗族之权,久植于坊;盐灶之变,动者为利。若李氏愿配合政令,自行交权,于坊于政,皆得人心。臣愿监其账目,设文帖为证,如期不至,再由王署亲自接管。”

旭昉目光落在他身上,未语。

冉长补了一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