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堂

繁体版 简体版
君子堂 > 太子今天登基了吗 > 第46章 大灾

第46章 大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细碎的雪花自九天之上纷扬飘落,好似无数轻盈的蝴蝶,悠悠然舞向人间,不过一夜的时间,便将上京城装点成一片银白。

陈夫人一袭深紫色锦袍,外罩同色狐裘披风,身姿袅袅,静立在宣室殿外。

纷飞的雪花落在她的肩头、发梢,她却浑然不觉,只是紧紧盯着宣室殿那扇紧闭的大门,眸中涌动着复杂难辨的情绪,有期待,有忧虑,更多的则是深深的不甘。

脚下的积雪已有寸许厚,她的鞋底渐渐被雪浸湿,寒意丝丝缕缕地渗透进来,可她仿若未觉。

在她身旁,一个身形单薄的小宫女抱着膳食盒,冻得瑟瑟发抖,却也不敢发出半点声响,只能时不时偷瞄一眼面色沉静的陈夫人。

不知过了多久,宣室殿的大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身着华服的内侍王荀迈着细碎的步子走了出来。

他脸上挂着职业性的笑容,可那笑容却未达眼底,透着几分冷漠与疏离。

“陈夫人,陛下刚处理完政事,请随我进去吧。”王荀微微欠身。

说罢,他便抬手接过小宫女怀中的膳食盒,按照宫规,仔细地检查起来,从盒中的菜肴到盛菜的器皿,无一遗漏,仔仔细细查看一番后,才微微点头,示意陈夫人可以入内。

冬日的宫殿,暖阁内炭火熊熊,与宫外的寒冷做对比。

陈夫人手中还捧着一套新做的棉衣,针脚细密,布料柔软,显然是费了不少心思。

“陛下,”她轻声唤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冷淡,“妾新做了一套棉衣,想着天气渐冷,便拿来给您试试。”

乾帝正伏案批阅奏折,闻言抬起头,见是陈夫人,目光柔和地看着她:“爱妃辛苦了。”

陈夫人微微一笑,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亲手服侍乾帝试穿棉衣,心中百感交集。

十六年了。

她本是富家千金小姐,从小没有过过苦日子,从乔叶还是将军的时候,她就一直陪在他身边,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父亲丧尽家财支持他的大业,建立乾国。

她曾以为,自己会是他的唯一,会成为他唯一的皇后。可谁能想到,乔叶在她之前还有一个亡妻,还有一个五岁的长子乔承陵。

乔承陵占尽了嫡长贤,只要他一日不死,乔衍就一日成不了太子。除非……乔叶将她封为皇后。可她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乔衍再过八个月就要娶亲,到外地就藩了。

一但远离政治中心,便彻底与那个位置无缘了。

若是前两年她还有些竞争的心思,可是这两年太子逐渐长大,在朝中尽显锋芒,大权在握,不少将臣都臣服于此。她便歇了心思,一心想着让儿子赶紧封王,带着她到封地就藩。

乔叶看着她一副拧眉的模样,握住她的手,忽然问道:“怎么了芳若,你有心事?”

陈夫人摇了摇头,勉强笑道:“臣妾一切都好,只是担心陛下操劳过度,伤了身子。”

乔叶今年已经四十有七了,在古代这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年龄了,老胳膊老腿的,本来天天精气神就不足,最近没了太子帮衬,政事再次压在他的身上。

这两天给他烦的上火,更是连饭都吃不下。

乔叶叹了口气,对于这个跟了他十多年的糟糠妻子,他总有些觉着亏欠,他将对这个妻子所有的亏欠都弥补在了乔衍的身上。

不仅给他挑选的是整个国境内最富庶的封地,就连为他挑选的妻子都是上京顶好的女子。

乔承陵注重亲情,往后乔衍到了封地做个潇洒亲王,只要不做出谋逆这等大事,一辈子也足以过的顺风顺水,逍遥快活。

伸手握住她的手:“这些年辛苦你了。”

陈夫人心中一颤,眼眶微微发红。

她爱过这个男人,也曾为他付出一切。可如今,她对他的感情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中消磨殆尽。她为他做棉衣,做他爱吃的菜,不过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

“陛下言重了,”她低声说道,“这些都是臣妾应该做的。”

乔叶沉默片刻,忽然说道:“衍儿再过几个月就要去就藩了,你可有什么打算?”

陈夫人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苦涩:“臣妾……只希望衍儿能平安顺遂,其他的,不敢奢求。”

乔叶点了点头,好似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般,语气中带着几分歉意:“芳若,朕知道这些年委屈你了。但有些事,朕也无能为力。”

陈夫人勉强笑了笑:“陛下不必如此,臣妾明白。”

两人相对无言,寝宫内一时寂静无声。陈夫人看着乾帝,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无力感。

自己这一生,终究是无法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了。

乔叶看着窗外悠悠落下的鹅毛般飞雪,一阵寒意袭来,他拢了拢披风,喃喃低语。

“这天气真是越来越冷了。”

乔承陵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忍不住感叹道,“云岭临近百越之地,竟然也能下雪。”

窗外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屋内炭火正旺,暖意融融。雁辞与乔承陵相对而坐,中间摆着一副棋盘。黑白子交错落下,棋局已至中盘,双方势均力敌。

雁辞执黑子,眉头微皱,盯着棋盘沉思片刻,终于落下一子。目光也投向窗外,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

“往年的云岭从不会下雪。”

乔承陵闻言,也觉着有些奇怪。按理来说,云岭这地方可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情况怎么会下雪,尤其还下得这般大。

心中猛然一震,他这才想起来,历史上的这两年,将爆发严重的雪灾,尤其是明年2-3月份的这场雪灾几乎席卷整个中原大地。大雪持续了七十多天。

农田被埋,农作物严重受损,粮食产量剧降,百姓失去生计,冻死了不少人,民生凋敝,饿殍遍野。

“该死!”乔承陵忍不住低声咒骂一句,满心懊悔。

他竟然将这大灾给忘了,这两年的记忆怎么变得越来越差了,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能给忘记。

他快步走到书案前,提笔蘸墨,迅速写下一封信。

雁辞见状,有些疑惑:“殿下,出了什么事?”

乔承陵头也不抬,笔走龙蛇:“雪灾,马上会有雪灾,大雪可能会持续两个月,冻死不少人。我竟然将这么大的事给忘了!”

信中详细地向远在上京的乾帝阐述了即将可能到来的雪灾危机,恳请乾帝立刻着手准备救灾事宜,储备粮食、御寒物资,加固房屋,组织救援力量,每一个要点都写得条理清晰。

随后又给远在北疆的刘世尘大将军修书一副,大概意思是让他派遣驻军,帮着百姓修缮房屋,若真闹灾荒,可开放太仓军粮派于百姓,以解燃眉之急。

他写完信,迅速封好,递给小六。

“立刻派人将这封信快马加鞭送到上京,务必亲手交给父皇。另一份送去北疆刘大将军手里,八百里加急,通通八百里加急!”

小六接过信,心中虽有疑惑,但还是立刻应声:“是,殿下!”他转身快步离开,安排传令兵火速送信。

雁辞站在一旁,看着乔承陵焦急的模样,轻声劝道:“殿下,不必太过心急。信已送出,陛下定会妥善处理。”

乔承陵深吸一口气,勉强压下心中的焦虑,转头看向雁辞,眼中带着几分探究:“亚父,你就不好奇我是怎么知道将来会发生雪灾的吗?”

雁辞早就猜出乔承陵是重生而来的,知道这些也不足为奇。

他装作没有察觉的模样,神色平静,目光温和:“殿下既然说了,臣便相信。殿下向来深思熟虑,不会无的放矢。”

乔承陵微微一怔,随即苦笑:“亚父,你总是这样,不问缘由,便全心信任我。”

雁辞淡淡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殿下是臣看着长大的,臣自然信得过您。”

乔承陵心中一动,隐隐觉得雁辞似乎知道些什么,但他没有追问,只是叹了口气:“亚父,祭天结束后,我必须立刻返京。雪灾影响一事太重要了,我必须得亲自前往北边赈灾。”

如今连云岭的雪下得都这般大,不知道北边又是怎样一个情况。

古代信息传递是有滞后性的,前世他在得到北方雪灾的消息时,北方的灾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现在已经十一月中旬了,就算他现在立刻派遣朝堂官员北上,物资的运送又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只怕也已经为时已晚。

乔承陵一拳锤在梁柱上,有些懊恼。

他要是早点想起这茬就好了,哪怕提前半个月也是极好的。

这下北方的百姓要因他的疏忽,不知要死上多少人。

那些可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啊,不是史书里冷冰冰的数字。

乔承陵望向窗外,有些期盼,“希望祭天一事顺利进行,若雪再这样下去,祭天的仪式恐怕会受到影响。”

他南巡的主要目的不仅为了来见雁辞,更是为了来鬼见愁筑坛祭天,来告慰长孙斯年英灵。

吉日就定在七日后,他不想因为大雪封山导致祭天一事往后推迟。

乔承陵从来不信鬼神,可这也是来寻个心理安慰。

自从长孙斯年死后,他这心里都如同压了一块巨石,让他喘息不得。

尤其是斯年是因他而死……

雁辞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天空,语气平静而坚定:“殿下放心,一切都会顺利的。”

乔承陵收回目光,勉强笑了笑:“但愿吧。”

………

“躯体修复进度94%。”

………

据《乾史》记载——

天授十四年,岁在癸丑。冬末春初,天地异象骤显。乌云密布,朔风凛冽,继而大雪纷扬,连绵月余不止。

雪深数尺,平地皆被掩埋,屋舍、道路无可辨。民舍被积雪压垮,百姓流离失所,曝于风雪之中,冻馁者无可数。田亩悉为雪覆,良田尽毁,春播无望,来年饥荒之患已现端倪。

商贾不行,交通断绝,粮食物资难以转运。商贾屯粮居奇,斗米千钱,百姓苦不堪言。且疫病随灾而起,缺医少药,病者相枕于道,哭声震野。

朝堂虽竭力赈济,然积雪厚积,救援迟滞。仓廪之粟有限,如杯水车薪,难救万千饥民。生者命悬一线,朝不保夕;死者曝尸荒野,无人收殓。哀鸿遍野之际,有易子而食者,有典妻换粮者,甚者竟啖食死人之肉。种种惨状,笔墨难书,令人痛心疾首,目不忍视。

史臣曰:此雪灾之祸,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皆因太子失德,以致上天降罚。望后世子孙,以之为鉴,敬天恤民,守正修德,切不可重蹈覆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