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摇头:“栾妈妈在这里我也得摸着良心说一句,栾相公着实配不上安小姐,大小姐此番未必不是因祸得福,他如今即便回心转意,也更配不起大小姐,跟那女子好生过倒是合适。”
栾妈妈跪下道:“我知我家少爷对不起安家,绝不是想再纠缠。但您是位有见识的,寻常的事儿绝不会如此。我家少爷贪美色,人糊涂,可种种罪加起来,也罪不至于丢命。望求开恩。”
秦氏经不住左右央告,只得无奈道:“罢了,这乡里人多不知,但梁夫人知道,我娘家也是做买卖的。我小时候跟着我爹的船,南里北里都去过。那姓桢的几个人,平时说话只说某地方言,以为我们北边人听不懂,但我能听懂。他们仨,可能不是爷孙。”
栾乳母与梁氏都惊住。
厅中,听常村正讲述的众人虽心有类似猜测,也不禁或改了改姿势,或变了变神色。
张屏眨了一下眼。
穆集忍不住问:“这爷孙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常村正道:“说是那个老瞎子,实则没看起来的那么老,也不是真瞎。桢小郎不是他的孙儿,而是他儿子。那女子桢氏,其实是姓桢的童养媳。她肚里的孩子,可能压根儿不是栾生的。”
秦氏在宅中打扫时,听见桢小郎在桢氏房里抱怨。
“这把太亏哩,啥时候能走嘛,白搭进去这些年。”
桢氏道:“啧,这不是你爹定的,怪到我头上。哪晓得这地方的人恁难抠钱。那个婆娘,早知道我把她的首饰剥剥,衣裳剥剥,一遭地卷卷,也好过这里受罪。”
桢小郎道:“你莫说剥剥,爹又馋哩。”
桢氏哼道:“那老娘们,馋什么馋,老窝瓜壳壳都比她鲜嫩。你个小色胚子,姑奶奶我都不够馋?”
桢小郎道:“你只有一个,现在还是这个样,馋不得嘴更捉急哩。”
桢氏呸道:“怪我喽,怪我喽?是谁出的主意,搞大我的肚皮,整得姑奶奶这样累赘!”
桢小郎道:“谁晓得那姓栾的这样不中么,还得我们操劳。”
桢氏捶他道:“得了老娘的便宜,还卖弄,看把你能耐的。我知道你们的主意,若是个女娃娃,过几年又好有个能做这事的。”
桢小郎道:“那她就替了你喽,不好么?”
桢氏哼道:“好不好,看老娘那时候有没有过足瘾……”
桢小郎和老瞎子吃吃笑,一阵不堪入耳之声。
桢氏再哼哼道:“仔细点,有下人在外头,听见了。”
桢小郎道:“吃个茶点罢了,有啥子怕被听见的么~~”
继续一阵不堪入耳之声。
秦氏十分识时务,她向栾妈妈和梁氏道出真相,出了梁家门,立刻回家收拾东西,官道拦车去了京城,在亲戚家住下。
次日,梁氏出门马惊,跌出一身伤,养的鸭子死了一堆。傍晚,栾生的乳母突然口吐白沫抽搐,幸亏有个来帮佣的婆子恰好懂点草头方子,给她灌了点汤水,几个人抬着她去找郎中。郎中扎针灌药到半夜,总算把栾妈妈从鬼门关拽了回来。
几个婆子松了一口气,却望见村里火光冲天。
栾生和桢氏住的宅子,秦氏家的小屋,同时起火。
村民前去救火,从火场中抬出了昏迷的桢氏。
栾生、老瞎子、桢小郎都踪迹不见。火场中也没找到尸骨。
桢氏一直未能醒转,产下一个女儿后气绝身亡。
本地人对此有两种猜测。
其一,栾妈妈告知了栾生真相,栾生杀了老瞎子和桢小郎,打晕桢氏,放火烧屋,亡命天涯。
其二,老瞎子和桢小郎发现事情败露,连下杀手,先害几个知情人,再杀栾生和栾妈妈,放火烧秦氏房屋,觉得桢氏有孕累赘,不便带着一同逃亡,索性点火一块儿烧了。
穆集愕然:“竟成了一宗大案?”又向上首揖道,“惭愧下官竟从未听闻。”
常村正道:“听说这个案子是府衙办的,若大人看过卷宗,应知详细。”
冀实抚须:“吾已记起此案,确实算得一宗曲折的案件。”看向柳桐倚和张屏,“断丞与张文书可要猜一猜,真凶到底是谁?”
张屏道:“关键在栾生的乳母身上。请教失火当日的白天,是否有人见过栾生、老瞎子和桢小郎?”
冀大人道:“卷宗里写,下人们说,没有。都是直接从院里传出话。只有几个婆子见到桢氏躺在小厅睡觉。”
柳桐倚问:“传话的和后来靠近桢氏的都是栾妈妈?”
冀实点头。
张屏再问:“村正方才说,火场中除了昏迷的桢氏,没找到其他人的尸骨。即是说当日在那座宅子里帮佣的下人,也未有人遇难?””
常村正向冀大人看了看,答道:“回先生话,应是没有。”
冀实道:“没有。那宅子的另一半在翻修,当天早上,下仆收到吩咐,或出门跑腿,或去新翻修的那一半宅子里帮忙。门口只有个守门的小厮,素来胆小乖滑。宅子里的婆子都帮着送栾氏去看郎中了。”
柳桐倚双眼明亮,看看张屏,道:“如此,被杀的人是老瞎子和桢小郎。且,此二人或是在前一晚就被杀了。栾生杀死二人,未狠下心打杀桢氏,次日栾生逃走,乳母为其遮掩。”
若是老瞎子和桢小郎行凶,他们伤人纵火,连桢氏都抛弃,没必要带走栾生或藏匿他的尸体。
常村正拱手:“大人和先生真真是英明聪慧,一眼即看破关键。老朽唯敬佩矣!”巩乡长跟着赞叹。
冀实微笑:“断丞与张先生果然名不虚传,令某钦佩汗颜,并望勿怪某之小小唐突。”
柳桐倚还礼:“大人客气,几位谬赞,实愧不敢当,是大人与村正诸多提示,我才侥幸蒙对罢了。请教此案后续如何,还有许多事,譬如栾生下落,老瞎子与桢小郎的尸首在何处,惭愧着实未能猜出。询问栾生乳母,或能得知真相。”
张屏问:“栾生是否还有一位同伙?”
冀实看他一眼,向常村正道:“卷宗记录未必有村正所知详细,仍是请村正讲吧。”
常村正道:“大人抬举,老朽只是道听途说,又时隔多年,若非这事多被人议论,恐怕早已忘却,如今讲来,或也有不对之处。”如此客气一番,方才接着讲述。
“此事后来愈发离奇。先是那栾生的乳母醒来,什么都不肯说……”
栾妈妈说,自己记忆模糊了,火灾当日和前日的事情,什么也想不起来。衙门请了挺多郎中替她看诊,都说她中的那毒影响不了心智,可能是昏倒的时候磕到了头或抬过来的时候被晃到了。
栾乳母时常陷入昏睡,而后高喊“血”,或“放开我家少爷”,“少爷当心”之类醒来。
因这乳母在本乡住了有些年头,她素来与人友善,在安家时很得主人喜爱,与仆婢们相处和睦。随栾生离开安家后,栾生桢氏苛待他人,她都设法圆补。大家都称赞她是个贤惠好性子人,一开始侦办此案的县衙官员和捕快皆是平日就分管这一片的,与安家多有来往,也都认得她,所谓鬼迷熟人眼,偌大破绽也不觉,当真以为栾生是被老瞎子和桢小郎害了,到处搜查他们的来历下落。
待京兆府衙刑房接手,顿时看出不对。
老瞎子和桢小郎杀栾生,害知情人,丢下桢氏,放火烧屋,既无情又干脆,怎的到一奶娘这里柔善了起来,杀她要下毒这么黏糊?
用这乳母中毒之事,支开下人,好放开手脚行凶?
也说得过去,但总觉得牵强。
京兆府的官员一面命人继续搜查失踪三人的下落,一面暗暗观察栾妈妈。
栾生桢氏买的宅子被火烧了,暂时无法住人。竟是安五爷又发善心,念在往日情分,让栾妈妈到渠里村边的那两间小屋暂住。
桢氏生下的孩子无人照料,本来想让栾妈妈带,不料栾妈妈看见这婴儿就发狂或昏厥,衙门只得安排人暂时照看。
此案胶着数日,捕快们搜查各条官道小道,询问证人。忽一日暴雨,雨后,有人到衙门报案,某离小道很近的荒地有一具男尸露出土外。捕快前去查验尸首,发现其年龄身量都十分类似栾生。
这名男子系被人用利器刺死。
栾乳母被传去认尸体,看见尸首就晕了过去。醒来后承认,确实是栾生尸首。再找其他人来认尸,结论相同。
这时衙门在栾生桢氏的那栋宅院内的水井中打捞出了老瞎子和桢小郎的尸骨。
两人系被人重击而亡,桢氏也是被打中头部。
若是栾生杀死这两人,推入井中,又是谁杀了栾生?
张屏问:“是否梁氏?”
冀实、常村正和巩乡长又都深深看了他一眼。
常村正接着讲述。
衙门再提审栾氏乳母,前去小屋拿人,到达时发现,栾生的乳母已在屋内自尽,桌上留有一张纸条,写着「杀人者梁氏」。
柳桐倚感叹:”这我真是没想到,芹墉兄如何得知?”
张屏道:“只是觉得梁氏不必受伤。”
栾生想伪装成自己被老瞎子和桢小郎杀死,毒死梁氏养的鸭子,烧秦氏房子都算合理。令马匹受惊,若当场为之,很容易被发现抓捕。若预先为之,梁氏家做买卖,宅院大,潜入困难。而且应该不会只养一两匹马。预先确定梁氏会出门、出门必须用某匹马,对逃亡的凶犯来说太复杂。
官差询问乡邻,确定栾生的乳母确实识字,桌上字条的确是她的笔迹,便将梁氏拿到公堂。
经过几轮审问,梁氏吐露真相。
原来梁氏常往安府内宅走动,与栾生有些露水情缘。栾生与桢娘相好后,与她仍偶有往来。
栾生的乳母找她帮忙,询问秦氏关于桢娘的秘密,梁氏正巴不得,得知真相后,栾妈妈尚在犹豫,梁氏就先告知了栾生。
栾生大怒,梁氏又拱火嘲讽他白当冤头王八。栾生回家后,支开下人,与老瞎子、桢小郎、桢氏对峙,先和桢小郎口角,一时失手打死了桢小郎。老瞎子与桢氏大呼杀人,栾生的乳母打晕了桢氏,栾生又打死了老瞎子。
栾生杀人后十分慌乱,栾妈妈与他将老瞎子、桢小郎的尸首绑了重物,丢入后院井中。乳母让栾生逃走,自己善后。
因桢娘不肯说孩子到底是不是栾生的,栾生没有杀她。
栾生逃出村,先躲藏在附近。
乳母找梁氏帮忙,梁氏次日借口出门,掩护他离开。她亲自赶车,将栾生带到某个僻静小路,从此处往前,能搭进京商队的车马,转去宝丰码头。
道别时,两人因钱财产生口角。梁氏给栾生备了点盘缠,栾生嫌不够花用,见梁氏身上佩戴有珠宝金饰,向其索要。但这套首饰系梁氏夫君家祖传,很难仿制一套同样的。而且很多丫鬟仆从都知道梁氏今天戴着这套首饰,梁氏不想赠给栾生。栾生竟想杀死梁氏夺取珠宝,且此举令老瞎子、桢小郎杀人之事看起来更加逼真。
梁氏与其扭打,她夫君常年外出,买卖多是她与人谈,随身带有匕首防身,还会点擒拿小术,反手杀死了栾生,临时推到一处坑洼中。但她手边没有铲钎,只能凑合拿车厢里的茶盘铲了点土,将栾生掩埋。因此被大雨一冲,尸体便露了出来。
梁氏惊马之举,也是为了掩盖身上与栾生打斗造成的伤痕。
此案由当时的京兆尹亲审。
根据梁氏的伤势,她掩埋栾生尸体的方法,掘土的痕迹等,判断梁氏确实没打算杀栾生,系反抗时失手。但杀人藏尸、窝藏凶犯、通奸等数罪不能宽饶,最终判了个流配。
柳桐倚问:“那位在栾生桢氏宅中做工的秦氏如何了?全因她听到了桢氏的秘事,告知梁氏和栾生的乳母,方才生出此后惨案。恕我多想,竟有些像话本小说中的情节,过于巧合。”
穆集谨慎地出声:“下官觉得断丞之怀疑太有道理。看来那栾生竟是个风流之徒,会不会秦氏与他也……”
冀实道:“卷宗中有堂审秦氏的记录,亦查过秦氏身份。确实无可疑。”
秦氏坚持自己并未撒谎,但后悔不该将这话说出口。
京兆府找来会讲类似方言的人让秦氏听其言语,秦氏确实能听懂。
桢家三人都已离世,也没找到身份文牒,到其自称的原籍处查访,无所得。查不出他们的来历,无法证明秦氏所听之话的真伪。
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结案后不久,秦氏就搬离了本村。